近經常在網上看到一些關于匠心的文章,像“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和用四十年時間做出美味飯團的煮飯仙人,但是奇怪的是這些人無一例外的都是日本人。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積淀,歷來都不缺少這樣匠心,其實我們手工藝人在文化的傳承所付出的心血更值得我們去銘記!
一個人的手藝——杭繡
傳統的杭秀被稱為宮廷繡,為鼎盛時期,掌握這門技藝的人也總共不過300人,到如今會這門技藝的就只剩下一人——趙亦軍。杭繡工藝很是繁瑣,一幅作品要經過畫稿,配線,描稿,盤金,盤銀數道工序。
杭繡這門手藝有一個規矩,傳男不傳女,從事這門手藝的都是男人,所以也稱之為“男工繡”,當年趙老學這門手藝的時候,他的師傅已經70歲高齡。而如今趙亦軍也是69歲高齡了,如果再沒人愿意學這門手藝,老人百年之后杭繡恐怕也就此失傳。
杭繡講究金碧輝煌,雍容大氣,而男工的繡品柔中帶剛,剛柔并濟,形成杭繡獨有的藝術氣息。但是因為做工考究而繁瑣,技法耗時又耗力很少有人愿意潛下心來學這門手藝。
《觀經圖》是趙亦軍巔峰時期的作品,高1.84米,寬1.67米。正面包括532個佛教人物,背面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全文,這一副作品耗盡他16年的心血。這樣的巨制在杭繡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
趙亦軍
以下為趙亦軍作品
趙亦軍先生現在每天除了花費大量的時間繡著作品之外,還要寫書,他希望沒有傳人的話這門技藝能夠用文字圖像的方法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不至于失傳。
精細到發絲的手藝——花絲鑲嵌
這門手藝被稱為“燕京八絕”之一,是一門宮廷藝術,所用的材料全是金銀珠寶等貴重金屬,工藝極其復雜。從設計,到備料(手工拉絲),搓絲,編絲,掐絲,燒絲,填絲,鑲嵌寶石往往要耗時數年。
明神宗皇帝朱翊鈞的金絲翼善冠全部由金絲編制而成,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整個帽子沒有發現一個接頭處,其做工的精妙絕倫令人嘆為觀止。被譽為花絲鑲嵌工藝的巔峰之作。
千年弓箭的傳承——聚元
在中國冷兵器史上,弓箭的制作是門極其復雜的手藝。北京曾有十七家手工作坊制作弓箭。但是到今天,只有聚元號一家苦苦經營。而這門手藝的傳承人目前只有楊福喜一人。
中國傳統制弓,極其考究,“干,角,筋,膠,絲,漆”六種,每一種制材的選備都很是講究,牛角要60厘米的南方大水牛,竹胎要火塑,風干經過層層工序,膠的熬制更是純人工配置,雖然繁瑣但是粘合效果絕非化學膠可比。
一張弓箭的制作需要半年,但調制要花上兩年時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弓箭**不僅僅是武器,更多的是反求諸己,射以觀德的止戰之戈。
在給弓胎包上防潮的樺樹皮后,弓外部大都會畫吉祥如意的圖畫,表達“止戈為武”的深意。中國歷來也有把弓懸掛家中以求鎮宅平安的傳統。老人一輩子的心愿是能把弓箭這門手藝發揚廣大。
火中的指尖絕技——料器
料器距今已經有600年歷史,是內宮玩賞使用的琉璃器皿,當時被成為“宮料”“御琉璃”當時的料器工坊皆隸屬工部御廠,直到民國年間,這批手工藝人流落民間,普通人家才有機會接觸到料器。
料器又稱“火中雕塑”,整件作品塑形在高溫中一氣呵成,極大考驗工匠的手法和熟練程度,而上色靠的是各種顏色的料相相互融合,尤其是暈色,顏色的過渡等工藝全靠藝人的眼上功夫。
北京料器的傳人邢蘭香,現如今已經是白發蒼蒼,但令人擔憂的是并沒有太多年輕人愿意學這門手藝,只有她的兩個兒子跟著她學習。她說年輕人耐不住寂寞,沒有人愿意花幾年的時間去摸索。
中國建筑的靈魂——榫卯
國的傳統建筑之中極少用到膠粘釘連,絕大多數部件的契合,用到的都是榫卯結構,這種傳統的木匠手藝,用到房屋的建設上,不僅極其堅固,環保自然,而且伸縮自很是美觀。
紫檀雕故宮角樓模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榫為陽,卯為陰,兩者組合講究的就是一種陰陽平衡,內斂而中庸。這種中國傳統的手藝在木匠人的小玩意中體現的為充分。
魯班鎖
“魯班鎖”也叫“瞎掰球”和“瞎掰方塊”,是古人的智力玩具。一個嚴絲合縫的十字立方體,只有找到核心的一根木條,整個立方體才能逐一拆解開。這需要木塊內部的榫卯結構凹凸咬合,精準巧妙。
瞎掰
浙江典固金屬制品有限公司
地址: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經濟開發區蓮華山工業園 技術支持:成都九正科技